百老匯劇院、外百老匯劇院與外外百老匯劇院,有什麼區別?

by YX
377 views

百老匯劇院(Broadway Theatres)

百老匯劇院主要集中在第42至50街、第六大道與第八大道之間的核心劇院區(Broadway Box),通常都是歷史悠久、建築宏偉、裝飾豪華、可容納千人以上的大型劇院。

例如,位於第42街、第七大道與第八大道之間的新阿姆斯特丹劇院(New Amsterdam Theatre),建於1902年,可容納觀眾1702人。從當年紅極一時的《齊格弗里德富麗秀》(Ziegfeld Follies)到如今夜夜歡歌的《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該劇院已經見證了一百多年間百老匯音樂劇的發展繁榮與風格變遷。

這些劇目均有自己專門的演出班底,從劇本、音樂創作,到演員挑選,再到排練試演,到最終登陸百老匯,通常需要耗費2至5年時間。百老匯劇目的演出成本非常高,從劇組成立那天開始,所有的創作成本、演職人員工資、排練場租、道具服裝、劇院駐場租金、廣告宣傳等,都已經成為劇目開銷的一部分。因此,巨額的前期資金投入,也就決定了「營利性」成為百老匯劇目在藝術定位上的基本出發點。

首先,劇本大多改編自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小說或電影,故事情節曲折動人但卻通俗易懂。以如今正在百老匯大劇院上演的音樂劇為例,主要改編自以下幾種類別:

經典童話故事或卡通電影的音樂劇,如《獅子王》(The Lion King)、《灰姑娘》(Cinderella)等,主要目標觀眾群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觀眾。其次,是改編自經典電影的音樂劇,如《蒂凡尼的早餐》、《報童》、《大智若魚》等,主要目標觀眾群是成人觀眾。最後,是改編自經典戲劇的音樂劇,如《芝加哥》、《馬克白》等,主要目標觀眾群是成人觀眾等。

百老匯商業劇的劇本基於經典電影、小說或戲劇的做法,一方面可以借助於這些經典原著已經具備一定觀眾知名度的優勢,進一步實現自身最有效的市場推廣;另一方面可以弱化音樂劇劇情的地域化色彩,讓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都可以相對容易地讀懂舞台上發生的故事,進而實現觀眾群體的最大化。

百老匯的演員陣容龐大,舞台製作大手筆,場景佈局恢宏,服裝道具奢華,往往動用高科技的現代化舞台手段,追求最炫目、最多彩的舞台演出效果。以《蜘蛛人》為例,為表現蜘蛛人在摩天大廈間的飛樑走壁、自由馳騁,舞台佈局在空間高度上做足了文章,不僅利用起降裝置自由提升整個舞台平面,而且還利用高空吊素將蜘蛛夥直接吊上了觀眾席,再加上燈光、音效的戲劇性配合,演出效果極為動人心魄。

其次,音樂旋律大多朗朗上口、優美動人,每部劇目通常都會出現幾首經典傳唱的熱門曲目。如《女巫前傳》(Wicked)中的Defing Gravity,《芝加哥》中的All That Jazz等,都曾成為流行榜單上經常駐榜首的經典曲目。這些曲目的廣泛傳唱,不僅成為劇目推廣的重要保障,而且也有利於劇目唱片的發行,並最終成為拉動劇目演出票房的強有力因素。

最後,駐場長檔期演出。巨額的製作成本(尤其是佈景道具上的高額花銷)、固定的演出班底等,決定了百老匯商業劇一旦駐某大型劇院之後,通常會持續演出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

以《女巫前傳》為例,自2003年10月30日人駐百老匯坐席最多(1933個座位)的格什溫劇院(Gershwin Theatre)以來,該劇已經連續在百老匯演出了近10年共3935場,觀劇人數高達七千萬人。

在前期投入完成、演員班底固定的情況下,演出場次越多就意味著商業利潤越大。而當一部百老匯音樂劇的演出收益不再足以支撐其高昂的大劇場開支時,它便會接著轉戰外百老匯或者美國的其他城市,並最終將巡演腳步遍及世界各地。

外百老匯劇院(Off-Broadway Theatres)

外百老匯劇院主要集中在第40至57街、第六大道與第十一大道之間的外圍劇院區,通常是可以容納500人以內的中型劇院。這些劇場大多修建於20世紀50年代以後,裝飾風格相對簡約,常常以一棟建築物裡的劇院群(Theatre Complex)形式出現。

例如,位於第50街、第八與九大道之間的新世界劇院村(New World Stages),分為5個可容納199至499人的小劇場,劇場之間相互獨立,各自上演不同劇目。

外百老匯音樂劇的演出規模較小,演出和製作成本相對較低。相對於百老匯商業劇的大製作、大手筆,外百老匯劇顯得清新淡雅、小巧別緻;相對於百老匯商業劇對於「商業性、營利性」的關注,外百老匯劇則更加偏重於藝術手法上的開拓與創新。

首先,劇本更多為原創,或改編自相對小眾但卻藝術性很高的戲劇作品。如外百老匯最受歡迎之一的音樂劇《Q大道》,劇本由美國年輕劇作家Jeff Whitty原創,並一舉拿下2004年東尼最佳劇本獎。該劇獨創性地採用了兒童玩偶劇的形式,卻融入了成人式的幽默調侃和戲謔諷刺,台詞妙趣橫生、充滿睿智。

其次,舞台設置更加簡約抽象,佈景道具相對簡單,演員陣容小規模。如外百老匯演出時間最長的音樂劇《The Fantasticks》,是一部典型的小投資、小製作、小規模的實驗音樂劇。全劇投資僅1.65萬美元,只使用了7位演員、兩件樂器(鋼琴與豎琴),全劇佈景僅有一個木製平合和一個用厚紙版剪製而成的月亮。然而小投資並非意味著粗製濫造,小木台上的一塊布簾拉開了發生在「隔著籬笆牆的兩個小家庭」之間的離奇故事,全劇在一種極為寫意的情節鋪陳下,彌漫出一種世外桃源般的浪漫唯美戲劇氣氛。佈景的抽象化、簡約化,對演員的戲劇表演功力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外百老匯第二長壽的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全劇只有4個演員、兩個樂手,演出的角色卻高達50個。和百老匯大劇目的明星制、領銜制相比,外百老匯音樂劇的演員之間更多的是一種平等合作、相互扶持的關係。每一位演員的個性特色表演,都成為一部劇目是否可以成功、是否能夠出彩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時,由於小劇場的舞台離觀眾席很近,觀眾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舞台上的每個角落以及每位演員細微的面部表情,因此,每一位演員的個人表演功力以及舞台掌控能力都顯得非常關鍵。

另外,外百老匯的音樂風格更加多樣化,很少採用大樂隊配樂。由於製作、演出成本相對較低,票房壓力相對較小,外百老匯音樂劇的音樂創作在藝術手法上不需要刻意迎合普通大眾的審美口味,在音樂元素的融入、音樂手法的使用上更加多元化。

如《The Fantasticks》中僅兩件樂器的伴奏形式,整場演出的音樂伴奏全部由一架鋼琴和一架豎琴來完成。而很多傳統音樂劇中很少出現的音樂類型,卻成為了外百老匯音樂劇在音樂創作上的重要靈感來源,如《Rent》中對於搖滾樂的強調、《In The Heights》中大量使用了嘻哈樂和拉美音樂等。

外外百老匯劇場(Off-Off-Broadway Theatres)

外外百老匯劇院亦稱黑盒子劇場(Black Box Theater)或實驗劇場(Experimental Theater),主要集中在以華盛頓廣場公園(Washington Square Park)為核心的曼哈頓下城區(Lower Manhattan),東西方向蔓延至整個格林尼治村(Greenwich Village)和大東村(East Village)。

外外百老匯劇場通常是僅可容納百人左右的小型劇場或工作室,大多修建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劇院裝飾極為簡樸,有些甚至沒有嚴格意義上的舞台,僅僅是用折疊座椅圍置出一塊相對空曠的演出區域。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成立於1961年的拉瑪瑪實驗劇場(La MaMa Experimental Theatre)。

外外百老匯音樂劇的演出形式更加多元化,藝術理念相對超前,藝術手法具有很強的先鋒性或實驗性。首先,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劇本、歌詞、音樂等傳統音樂劇要素的劃分,有些甚至很難根據傳統的音樂劇定義來衡量。

例如,在下東區奧芬劇院(Orpheum Theatre)發家的《破銅爛鐵》(Stomp),全劇沒有一句台詞和唱段,但卻堪稱對節奏元素挖掘到淋漓盡致的典範。演出中,舞者利用各種日常生活用品(桌椅、水桶、臉盆、報紙等),配合舞蹈加工化的跺腳拍手等肢體動作,組合出各種奇妙的節奏性音響效果。

雖然全劇只有敲擊、摩擦或刮蹭的聲響,但是舞蹈設計卻頗具匠心,融合了很多詼諧幽默的劇情設計,為現場演出增加了很多看點。

其次,不遵循傳統音樂劇的舞台表演形式,打破演員與觀眾之間的嚴格劃分,在舞台設計上更具想像力和挑戰性。上演於聯合廣場(Union Square)附近達里爾羅斯劇院(Daryl Roth Theatre)的《極限震撼》(Fuerza Bruta),幾乎是對傳統劇場演出模式的顛覆。達里爾羅斯劇院翻建於一個廢棄廠房,改造之後沒有預留出任何觀眾席位置,整個劇院看上去更像是一個空曠的酒吧。該劇的舞台設計者充分地利用了房屋的挑空商度,將整個舞台搬到了半空中,觀眾站立其下抬頭仰望。在房頂上空,吊掛著一個巨大的透明可升降水池。演員們在半空的水池裡盡情扭動身軀,配合不同燈光變換的映射效果,透明的水池底部呈現出各種非常奇妙的肢體造型,如同母體裡孕育的神秘生命。

之後,舞台佈景還出現了T形台、高空吊索等變化,而每次換景時都需要觀眾配合著挪動位置,調整出適當的空地,以確保下一個舞台佈景的延展和演出的繼續進行。因此,現場觀眾的肢體、聲響、情緒等反應,都成為了整個演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這就打破了傳統劇場中演員主動表演、觀眾被動觀賞的演出模式,加強了演員與觀眾之間的互動與合作,讓劇場演出變成了一個群體性的行為藝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