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金星有點煩》職場社畜必看神作,腹黑新解「西遊記」|YX閱讀書評

by YX
21 views

《太白金星有點煩》已經看了好幾遍了,馬伯庸不愧是馬伯庸,腦洞大開,又邏輯嚴謹地以「職場人」的視角重新還原了一版《西遊記》,通篇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這本書精彩的地方,有三點。

首先是力透紙背的職場學。

書中,天庭是一個職場,深諳職場潛規則的太白金星李長庚,不過是一個想晉升為金仙的打工人。但他最近真的有點煩,因為他接到一個「西天取經計畫」,為唐僧一行人進行「護法」。

此計畫由如來佛祖(西天這邊的BOSS)發起,但是需要西天和天庭兩個部門共同完成。西天這邊的負責人是觀音,天庭這邊的BOSS玉帝,則派了太白金星來對接。

他們倆的主要任務,就是設計九九八十一難,這八十一難,不能太簡單,不然無法彰顯取經人心之堅決,路之艱辛,佛法之宏大;但也不能太難,因為所謂「歷劫」,也不過是走過場,讓有背景的唐僧鍍個金,順利渡劫,得證成佛。

這個過程,對唐僧而言,是歷劫,對於觀音和太白金星而言,就是護法。

馬伯庸把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故事,當成一個項目來重新解讀,正如同書的封面介紹的,「天上神仙皆社畜,西天路上打工人」,職場打工人,真的是狠狠地代入了。

馬伯庸到底打了幾輩子工,怎麼寫出這麼精闢的職場小說。

職場裡的各種套路,馬伯庸都刻畫纖毫畢現,集團部門之間的權益相爭,人事之間的權利角逐;觀音和太白一邊互踩小動作不斷,一邊又要合作對付外面的各種狀況。

每一場劫難,從方略的製定、項目的落地,到最後「揭貼」的撰寫(也就是現實職場中的「結案報告」),都讓每一個職場人的DNA狠狠地動了;就連「報銷」這樣的事情,都寫得如此生動形象。

捋不出的千頭萬縷,做不完的瑣碎繁雜,當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真相浮出水面,牽扯出無數因果,李長庚發覺自己的晉升之路越發渺茫。

第二點令人讚嘆的,是嚴絲合縫的故事性。

雖然這是一本戲說《西遊記》,我們熟悉的人物設定都有些變化。

比如,唐僧有些傲慢甚至還會算計,孫悟空變得厭世乖順,沙和尚憎惡豬八戒,恨不得將其殺之而後快。但是讀完之後卻發現,幾乎所有的故事,都能跟原版《西遊記》呼應上,嚴絲合縫,邏輯縝密。馬伯庸都給了非常合理的解釋。

如果《西遊記》是從專案執行人員的角度,展示了取經過程;那麼,《太白金星有點煩》則是從中層領導的角度,揭示了專案背後的一系列問題。

例如:專案隊伍的組建,如來為何偏偏選了唐僧西天取經,背後其實隱藏著權力爭鬥;歷劫專案的執行,是藉神仙的座騎,還是找當地的小妖,或是找個外包團隊。

這也正好把小時候看《西遊記》時的疑惑給解了,為什麼抓走唐僧的妖怪,總是天上神仙的座騎變的?原來就是來幫助唐僧「歷劫」的。三打白骨精,其實是打白骨精三次,不過是白骨精這個小妖怪為了多賺點錢,在人頭上做的小把戲。

眾人只知織女和牛郎一年一見,實際上是織女每天準時下班,然後下界跟老公見面,根本沒有一天耽誤,因為「天上一日,地下一年」,做為富二代的織女,日子過得根本超爽。

書中的每一場劫難,都能與《西遊記》精準對上,只是用了另一種呈現形式。

最後一點,是讓人最心涼也最熱血的正義感。

如果這本書只是用「職場」的方式重新解讀一遍《西遊記》,只能說是一本調侃戲謔之文,停留在表層。這本書最高級的地方,在於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正義感,熱血未涼,方顯赤誠。

天上有神仙騷擾仙女,地上有妖怪霸佔民女。許多女性的命運,就跟書中的「百花羞」一樣,被人凌辱卻無法自救。原來只是渡個假劫、走過場,最後無論是觀音、太白,還是唐僧師徒幾人,都為了救出百花羞,不顧後果地把假劫搞成了真劫。無它,唯正義仍在人心也。

而全書最令人心疼的角色是六耳獼猴。這隻小猴子,得知自己當年拜師的名額被孫悟空頂替之後,但不斷地去天庭告發,只求能還自己一個公道。執著求真,幾近瘋魔。

可是,直到最後被一棒子打中一命嗚呼,他都不知道,讓他受冤死去的,恰好是他去求的天庭體製本身。

他就像是初出茅廬、一腔熱血反遭社會潛規則毒打的小少年,不懂妥協、不願屈服。可是,這樣一個沒有背景的小妖,上何處說理去?

何其悲哀,何其痛心。

讀完書再看回書的封面,這時陡然發現,孫悟空上面還提著幾根線,等於他只是一個傀儡,他和下面的太白金星其實都是木偶的造型,身上有線,身不由己。

太白金星是「取經計畫」的執行者,他要操心各種費用報銷、工作報告、人事安排、各路大仙塞來的樁腳、各地妖怪暗藏的心思……。

在這個過程,甚至還不小心接觸到了天庭幾百年前最隱晦的秘密;而孫悟空不過是替人背鍋之後,只能任人擺佈的提線木偶,配合著演了一出「西天取經」的戲碼。

《太白金星有點煩》有種既搞笑,又荒誕,最後又有種無可奈何的挫敗感。最有能力的孫悟空,成為利益集團為遮掩醜聞的犧牲者,能力再大又如何,誰叫你沒有背景?

馬伯庸筆下的孫悟空,眼神空洞,三分訌笑,七分冷漠,「當年那隻大鬧天宮的猴子,大約是真的死了」,這句話讀起來是如此令人心疼;同樣有能力的六耳,一心求公道,最後卻成為十萬八千里取經途中,唯一真的被打死的小妖,又能怎樣?

書中說得最多的是「因果「和「忘情」。太白金星一直參不透,「超脫因果,太上忘情」。經孫悟空一提點,方知,「超脫因果,不是不沾因果,而是只存己念;太上忘情,不是無欲無情,而是唯修己身」。

書中之結局,又讓人重燃希望之熱火。唐僧不負聖僧之名,一招「金蟬脫殼」,帶著肉身為世人講經授法;悟空仍舊是大聖,誓要翻遍三山五嶽也要找到六耳的一絲亡魂;最有意思的是,太白金星雖然得證金仙,但卻留下一絲濁念,下凡之後成為詩仙李太白。哈,一下子就串起來了。

相關文章

Leave a Comment